今天给各位分享花卉拓片 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花卉拓印画图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海派”代表孔小瑜:以博古花卉闻名沪上
三四十年代孔小瑜已以博古画脱颖而出,独步沪上,享誉画坛,当时海上画坛有“张虎熊狮沈凤凰孔博古”之称,即指善于画虎的张善孖、画狮的熊松泉、画凤凰的沈一斋;“孔博古”则指孔小瑜在博古画创作上的非凡表现力,人称任伯年后海派第一人,为“海上画派”代表之一。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与吴昌硕、吴湖帆等海派名家紧密交流,艺术造诣日益提升,如与熊松泉、张大千合作的《醒狮图》表达了深深的忧国之情。孔小瑜以博古图闻名,也擅长人物、山水和花鸟画,被誉为“海上画派”中的重要人物。
孔小瑜(1899-1984),原名宪英,生于慈溪庄桥孔家村。初在沪上活动,后赴香港,1951年毅然北返,参加内地建设;1955年后,应邀赴安徽艺术学校执教,兼任安徽画院副院长,并被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晚年任职安徽艺术学校教授,安徽画院副院长、省人大代表。擅长花卉博古,追求形象逼真,笔意松动逸格。
孔小瑜人物生平
1、孔小瑜,身为孔子第72代孙,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祖籍山东曲阜,祖父孔杏荪曾是清朝武官,后转行从商,涉足沙船营运、炒货生意以及开中药铺,业余爱好书画,尤喜芦草鸿雁。
2、孔小瑜出身文化世家,祖籍山东曲阜,孔子的第72代孙。孔小瑜的祖父孔杏荪,曾经当过清朝的武官,后来弃官从商,先后做过沙船营运生意、卖炒货和开中药铺等,业余时间喜爱书画,有时兴致来了也画上几笔芦草鸿雁,至今还存有他的画作。
3、孔小瑜擅长博古花卉兼工花鸟、人物、走兽、山水等,创作多以名窑陶瓷、四时果鲜、风灯古佛、蚕桑篓、促织瓶、鸟笼、鱼缸等入画,生动别致,精美典雅。有专家认为,孔小瑜的博古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孔小瑜,一生以画为乐,工于博古、花鸟画,同时吸收西洋画法,使作品更具立体感。他被誉为“海派殿军”,在艺术教育方面影响深远。童雪鸿,早年毕业于艺术专科学校,书法篆刻造诣深厚,国画花卉尤其擅长,作品受到高度评价。
潘静淑:世代簪缨画韵高
潘静淑的死,使吴湖帆伤痛之极,“几不欲生,遂更名日倩,号倩庵,取奉倩伤神之意”。潘静淑是很有天赋和才气的女子,她的绘画相当出色,得夫君大力支持\悉心指点,画艺精进,以没骨花卉为专攻,格清而韵高。
潘静淑,这位被吴湖帆的名望所掩盖的女子,实际上出身于苏州显赫的“贵潘”家族。她,潘静淑(1893—1940),原名树春,是清代大学士潘世恩的曾孙女,工部尚书潘曾缓的孙女,三品刑部云南司郎中潘祖年的女儿。她自幼饱读诗书,深娴诗词丹青,文雅娴静。吴湖帆和潘静淑的婚姻,是两家世交的延续。
潘静淑(1892—1939),名树春,吴门大画家吴湖帆夫人。她出身于潘家,一个世代簪缨的家庭。在苏州,潘家与吴家,都有“富”、“贵”之分,潘静淑属于苏州显赫的“贵潘”。
花卉篇内容简介
这些花卉图案涵盖了众多艺术领域,包括陶瓷器、金银器、丝绸、建筑彩绘、砖石雕刻、木雕、漆器、刺绣、民间印染以及剪纸等十几种工艺美术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画卷,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们的卓越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纹样图典》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传统纹样的书籍,包括边饰篇、花卉篇、瑞兽篇、龙凤篇等多个篇章,其中的花卉篇更是精心整理,展现出中国传统花卉纹样的演变和发展。作者在多年的研究和收集过程中,精选出上千幅花卉图照,通过这些图照,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中国传统花卉纹样的历史沿革和艺术特色。
《花卉篇3》作为《东方神话·水粉画课堂》系列中的一本,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一盏明灯,引领着孩子们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发现和成长。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孩子们不仅能够掌握水粉画的基本技能,更能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自我,体验到创造的喜悦和成就感。
工笔花鸟画,这一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艺术形式,因其生动贴近生活的主题和精致典雅的风格,深受艺术爱好者的青睐。刘阔先生的《工笔花鸟画技法(花卉篇下)》是一本极具价值的教程,其编排严谨,内容丰富,从基础入门逐渐深入,全面而系统地讲解了工笔花鸟画的技巧和心得。
它是民族文化积累的结晶,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九五”出版计划的重点项目,编辑团队由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他们通过程式化的方法传授技艺,这些程式源于生活并经过艺术提炼,如人物的十八描、树石的画法等,都是生活观察和再现的智慧积累。
石建邦:语石庐里“花头多”
石建邦认为这个图案设计稿有的可能是用在当时女孩子类似于旗袍、长衫之类的衣服上,虽然现在并无实物可以佐证。他想到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穿上旗袍,摇曳生姿,但那也未必比得上这个图案稿上面的大花头来得奔放和妖娆。石建邦的收藏大抵如此,人家觉得不很重要的东西,他会奉若至宝。
石建邦认为这个图案设计稿有的可能是用在当时女孩子类似于旗袍、长衫之类的衣服上,虽然现在并无实物可以佐证。他想到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穿上旗袍,摇曳生姿,但那也未必比得上这个图案稿上面的“大花头”来得奔放和妖娆。石建邦的收藏大抵如此,人家觉得不很重要的东西,他会奉若至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