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搬家”带来增量资金。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银行理财市场经历了规模的显著调整。
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下称《报告》),截至3月末,理财市场规模整体缩水,存续规模较2024年末减少约8100亿元。
然而,进入4月以来,市场出现回暖迹象,理财规模重新恢复增长态势。与此同时,随着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调以及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回升,投资者“存款搬家”现象越发明显,为理财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量资金。
业内人士称,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回落主要受到季末回表因素以及债市调整的双重影响,展望未来,市场对银行理财未来规模的回升仍持乐观态度,多家机构预测全年有望实现稳健增长。
一季度规模回落超8000亿元
《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理财市场规模整体呈现缩水态势。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市场存续的理财产品数量为4.06万只,相较于2024年末增长了300只;存续规模为29.14万亿元,整体规模却减少了约8100亿元。
“主要原因是受到季末回表因素的影响。”根据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团队测算,银行理财3月规模减少了1.1万亿元,环比下降了3.68%,其中,现金理财规模下降3346亿元,纯固收产品规模下降4504亿元,含权的固收+产品规模下降3004亿元。
受访人士认为,理财规模一季度下滑显著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季末理财回表起到了重要作用外,债市调整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中金公司分析师王子瑜指出,在汇率压力下,一季度央行流动性偏紧,同时债市在去年末抢跑的背景下也迎来调整压力,理财产品净值表现承压。
今年一季度,债券市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态势。作为理财产品的重要基础资产,其市场表现直接拖累理财产品的收益表现。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截至一季度末,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24%,环比再度下跌1.1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到期的开放式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兑付收益率(年化)为2.73%,较上个月下降0.21个百分点,且低于平均业绩比较基准0.22个百分点。
在债市出现波动的背景下,股市表现却相对较好,由此引发“股债跷跷板”效应,导致部分理财资金流出。“自2月份以来,中国科技领域的突破推动了股票市场的活跃,阶段性风险偏好快速上升,并形成了较强的赚钱效应。”王子瑜指出,在此背景下,部分投资者选择赎回现金类理财产品,并将资金转移到股市。
存款利率下行催生“搬家潮”
展望银行理财未来规模趋势,业内人士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进入4月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已经显现出回暖的迹象。”王子瑜指出,从4月初到目前为止,理财规模的增长表现已经超过了2022年和2023年同期水平。
明明指出,结合往年3月至4月的发展规律,预计4月份理财规模将出现显著增长,且增长幅度大概率会超过3月因季末因素导致的回落额度。
从市场机构的测算数据来看,银行理财规模进入4月份后,规模又重新实现了增长。中金公司测算的结果显示,在4月份的第三周(4月14日至20日),理财规模恢复增长态势,较前一周上升了约3200亿元。
另据国信证券分析师孔祥团队预计,4月份理财市场规模有望增长约0.8万亿元至1.2万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在全社会利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不断下行,从整体趋势来看,为理财市场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
记者注意到,进入4月,多家股份制银行和地方中小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各有不同。调整后,不少定期存款的利率已经降至2%以下。
“商业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的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却有所回升,两者之间的收益差吸引投资者‘存款搬家’。”华东一位理财公司人士对记者指出,在市场波动频繁的背景下,投资者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因其收益相对稳定且通常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这种趋势也为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量资金。
明明指出,理财产品的性价比优势依然显著,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2.5万亿元。其中,“固收+”产品有望成为各大理财子公司发行的重点产品。王子瑜也预计,银行理财在全年有望实现7%到9%的增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