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21理财私房课》!
在银行存定期、买理财钱却不见了,最近客户经理诈骗客户巨额资金的案件把大家惊呆了,一个是7年诈骗28人超千万元;另一位金牌客户经理骗了31位客户1.6个亿,长达13年的时间里都没人发现。这些触目惊心的诈骗案背后,藏着怎样的诈骗套路?我们又该如何防范?
案例一:存定期、买理财钱却转进了银行客户经理私人账户
据北京海淀检察院5月7号披露的案例,银行理财经理彭某,在上门服务的时候,以业务需要为由引导客户输入密码,客户本以为自己办的是定期存款、银行理财等业务,实际上操作的是转账,钱都转进彭某自己账户了。
案例二:号称内部高收益理财竟是庞氏骗局
另一名客户经理更不简单,整出了庞氏骗局。今年4月份,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纸判决书揭开了这场持续13年的金融诈骗案,光大银行一支行客户经理席某,在办理业务中虚构“银行内部高收益保本理财产品”“保本保息”,让客户购买,操作过程中通过大额取现再转存、POS机等方式,把客户资金转入了自己控制的账户。
席某在13年的时间里骗了31名客户、共1.6亿元。期间用新客户的资金给老客户付高额利息,所以前面投资的客户拿到利息后并没有发现是骗局,直到有一天维持不下去了才“东窗事发”。
做假还做全套,席某的这些诈骗操作就是在银行网点里实施的,她也让客户签理财产品协议书,协议书上也盖章,只不过都是假的,章是私刻的。被她骗的客户很多都是老年人,一听 “银行内部”“保本保息”立马就信了。
分析&提示:
这两则案例中,客户经理主要利用了客户对他们的信任,把客户让他们办的业务偷偷换成了别的业务,把客户的钱变成了自己的钱。一个把存定期和买理财换成了转账业务;一个装模作样办理财业务,但办的是假理财,实际上钱进了客户经理自己的账户。这也暴露了这两家银行内控形同虚设,未发现客户经理的违规行为,给客户造成较大损失。
近年来金融诈骗频发,《中国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问题研究白皮书》显示,2015年至2022年,全国法院审结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中,诈骗罪占比高达17.08%,仅次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排第二。
那么怎么识别骗局呢?《21理财私房课》提醒你:
首先不要太信任客户经理,办理业务的时候最好自己操作,不要让客户经理代替你操作,更不能告诉客户经理密码。
其次不要相信保本、保收益、高收益,承诺高收益并且保本的都是骗子,因为高收益一定伴随高风险,不可能保本。如果是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话,可以上中国理财网查一下有没有这款产品,也可以打银行客服电话验证产品真实性。购买后还可以打开银行APP看看持仓信息跟购买信息是否一致,你的存款、理财产品或者基金等等都可以在APP里查到。
出品丨21世纪资管研究院
策划 | 方海平
内容 | 唐曜华
视频 | 卞显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