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行长速览
<文|顾柠>
2025年5月,某头部股份行私人银行一则“新增资金1000万可推荐名企实习”的服务条款引发行业关注。
据悉,这主要源于某头部股份行推出的“2025菁英实习计划”,该计划明确非私行客户新增资金达1000万元、存量客户新增500万元,即可为其子女提供包括摩根大通、中金资本、谷歌等全球名企的实习机会,且要求资金在实习期内不得转移。
虽然目前活动已结束,行业的讨论还在继续。截至发稿前,媒体向行方证实得之前确有此项目的回复。另外,截至发稿前,“字节跳动招聘”官方账号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辟谣信息,称相关传闻不属实,字节实习岗位录用均需符合公司业务招聘需求。
截至目前,关于大额存款提供实习一事讨论的声量越来越大。而网友对此各有评价,有人认为这是行业内“不公开的秘密”,只不过某头部股份行把窗户纸捅开了;也有人直言,“金融业这行,招聘的就是客户…”;还有人说,“存款千万安排名企实习,光明正大的开后门。好的工作都成为富人专属了,普通人还有什么机会?”
《行长速览》认为,头部股份行提供的这种“特殊”增值服务也折射出银行业争夺高净值客户的竞争之激烈,银行的竞争力从单纯的理财收益向资源整合加速迭代。
高端客户争夺战:从理财收益到“稀缺资源绑定”
银行对高净值客户的争夺已进入深水区。按照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测算,2022年中国人可投资的资产规模为27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7%,可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是316万,年复合增长率是11%。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预计到2024年底,可投资资产规模预计超过300万亿元,高净值人群数量还会更多一点。
与人们财富增长相对应的,是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所差异化。高净值客户的人群对银行服务的需求正从单一的财富保值增值,转向子女教育、职业发展等跨领域资源支持。
在此背景下,多家银行将“资源置换”作为维系客户的核心策略:中信银行自2023年起推出“少年行”英才计划,联合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等子公司,为私行客户子女提供证券、投行等领域的定制化实习;
平安银行私人银行的“新锐实践计划”引入头部金融机构资源,甚至覆盖简历优化、面试辅导等全流程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服务的“隐性门槛”具有高度一致性。以某头部股份行为例,其私行客户月日均金融资产需达600万元,而实习推荐资格则要求新增资金翻倍。业内人士指出,银行通过设置阶梯式权益,既能筛选出更高净值客户,又能以“新增资金”拉动AUM(资产管理规模)增长。
资源整合能力:银行加强“非金融增值服务”
“实习推荐”仅是银行资源整合的冰山一角。当前头部私人银行的增值服务早延伸到各类领域:
1. 教育通道搭建:除名企实习外,汇丰银行推出“全球教育管家”,为客户子女提供从择校到职业规划的终身服务;渣打银行联合伦敦政经学院开设专属高管培训课程。
2. 圈层资源对接:民生银行“企业家俱乐部”定期组织客户与行业领袖闭门会谈;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举办跨境投资沙龙,实质推动客户间商业合作。
3. 非标权益定制:广发银行“臻瑞卡”为资产达标客户开放米其林餐厅主厨私宴预约;工商银行推出艺术品收藏咨询……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银行业对客户黏性公式的重构。“当各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差距缩小时,资源整合能力成为真正的护城河。”某股份制银行私行部负责人坦言。
只不过,再回到某头部股份行千万存款获得实习机会这件事情本身,虽然性质上与上述开放米其林餐厅主厨私宴预约、收藏咨询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是提供非金融手段的增值服务。但人们对于“教育”、“就业”乃至“医疗”这些大众议题的关注度要远高于高级餐厅预定等其他资源置换手段。故而,银行在宣传上的分寸把握也是重中之重。这也是早年前就有银行悄然采取过这类高净值客户服务手段一直风平浪静,一旦引发舆情则也是颇为人们关注的原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