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张璐
母婴下沉市场“领头羊”海拍客冲刺IPO,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近日,国内母婴产业互联网平台Yangtuo Technology Inc.(下称“海拍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登陆港股主板,中信证券为独家保荐人。
海拍客通过整合家庭护理及营养产品供应链,为企业客户提供家庭护理及营养产品组合,优化消费者体验并推动低线市场消费升级。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海拍客的经营模式已从早期的平台抽佣转为“平台抽佣+自营”的双轮驱动模式,但其在年度营收超过10亿元后,营收增速却陷入停滞。不仅如此,海拍客已经连续两年亏损,2023年、2024年合计亏损1.35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海拍客频发的“假货”争议已成为信任隐患:贝亲、可么多么等品牌公开否认对海拍客授权,而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上103条投诉直指海拍客平台奶粉、纸尿裤存在包装粗糙、起坨漏尿等疑似假货问题,使其在母婴消费“安全红线”前面临严峻信任考验。
在母婴电商行业下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海拍客此次IPO既是资本化关键一步,也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背水之战”。
毛利率下滑连续亏损
据了解,海拍客于2015年成立。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4年交易额计,海拍客成为中国低线市场家庭护理及营养产品行业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最大的交易及服务平台,市场份额为10.1%。
具体到商业模式,最初,海拍客从母婴海淘电商切入,对接上游品牌商和下游三、四线城市的母婴用品店,致力于提高门店分销效率、新品牌运作效率和消费者运营效率。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海拍客平台已连接约4200名注册卖家及约29万名注册买家,覆盖中国31个省份以及超过3000个村县。2024年,海拍客平台总交易额达110亿元。
作为平台的所有者及运营商,海拍客通过向卖家收取基于平台交易额的佣金获得收入,这部分业务是海拍客最基础的业务,名为数字平台业务,不过这部分业务带来的收入持续下滑。2022年—2024年,公司来自数字平台业务的收入分别为3.54亿元、2.96亿元和2.29亿元,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从39.5%下降至22.2%。
除数字平台业务外,2019年,海拍客还切入了自营业务。目前公司已经推出90多个自有品牌,像儿童辅食“喵小侠”、营养补充剂“Doctor Jepson”等,SKU超过1000个。招股书显示,其自营业务的收入由2022年的5.4亿元增至2024年的8.02亿元,营收占比也从60.4%提升至77.7%。
不过,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自营业务的赚钱能力并没有前者高。据招股书,公司数字平台业务的毛利率在90%上下,自营业务的毛利率只有15%上下,加码自营业务让海拍客的整体毛利率出现明显下滑,2022年—2024年分别为43.9%、37.6%、32.5%,毛利率两年下降了11.4个百分点。
加码自营业务后,海拍客存货压力也急剧增大。报告期,公司存货分别为5950万元、4680万元、7470万元。截至2025年4月30日,其存货已高达1.5亿元,较2024年底激增101%,存货风险放大。
反映到整体业绩上,报告期,海拍客实现营收分别为8.95亿元、10.67亿元、10.32亿元,收入增长乏力;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01.2万元、-5654万元、-7882.5万元,近两年累计亏损1.35亿元。且海拍客表示,公司无法保证未来会实现盈利。
多家机构撤资债务高悬
在母婴电商赛道,海拍客的发展轨迹始终与资本紧密相连。然而,资本的助推未能掩盖其在经营、品控等方面的深层问题。
回溯发展历程,资本的青睐是海拍客早期快速扩张的重要支撑。招股书显示,2015年—2019年间,公司累计完成6轮融资,顺为资本、复星、高瓴等知名机构相继入局。其中,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更是连续投资5轮,以16.37%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一大机构股东。
但是,资本的注入往往伴随对赌压力,当业绩未达预期时,回购条款便成为沉重负担。2024年、2025年,多家机构选择撤资,海拍客分别斥资1100万美元、2400万美元进行股份回购,并发行1.58亿美元承兑票据,进一步加剧了现金流压力与负债规模。
财务数据显示,报告期,海拍客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净流出,分别为-1.33亿元、-600万元、-1.12亿元;同期,公司负债净额分别为17.33亿元、19.17亿元和20.01亿元,主要归因于与授予投资者的赎回权及承兑票据有关的大量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截至2024年末,海拍客资产负债率已高达350%,持续经营能力备受质疑。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公司连年亏损、债台高筑之际,董监高薪酬却逆势增长。
招股书披露,海拍客的董事会由7名董事组成,包括执行董事赵晨、徐虹,非执行董事吴涛、王梦之,独立非执行董事慎凯、Chen Jie、王恂。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海拍客支付予董事的薪酬总额(包括薪金、花红、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及其他福利)分别为229.7万元、249.5万元及481.7万元,逐年增长。其中,2024年支付予徐虹的薪酬为328.8万元,同比大幅增长271.53%,主要系以权益结算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增长3097.73%至281.4万元。
根据现行安排,预计截至2025年度,海拍客将向董事支付的薪酬总额约为760万元,同比增长57.77%,这一现象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的讨论。
比财务压力更严峻的是信任危机。在母婴消费领域,安全是消费者的核心诉求,但海拍客多次陷入“假货争议”。
早在2019年,贝亲、可么多么等一众深耕母婴市场的知名品牌就曾公开表态,明确否认与海拍客存在任何授权合作关系,直指平台上销售的相关品牌产品并非官方正规渠道货源。
此后,争议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限于母婴刚需用品,连迪奥香水等高端消费品也被消费者投诉“货源来源不明”,品牌官方同样直接否认对海拍客的销售授权,一系列风波让平台的品控能力备受质疑,假货争议愈演愈烈。
从具体消费反馈来看,问题已切实影响到用户体验。据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2025年7月13日,关于海拍客的投诉有103条。有消费者称,在平台购买的某品牌奶粉,包装粗糙,冲泡后味道怪异,与官方渠道购买的产品差异明显。还有宝妈投诉,买到的婴儿纸尿裤出现起坨、漏尿现象,怀疑是假货。
当前,母婴电商行业整体下行,海拍客的逆袭之路更显艰难。行业门槛低、参与者众、集中度低,加之产品同质化严重、客户生命周期短,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海拍客能否通过IPO实现破局,仍需时间检验。
责编:ZB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