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购房意愿仍待进一步提振。
7月14日,央行发布的6月金融数据显示,当月新增信贷2.24万亿元,同比多增1100亿元,信贷余额同比增长7.1%,持平上月;M2同比增速升至8.3%,M1同比提升至4.6%,两者剪刀差收窄至3.7个百分点,资金活化态势明显。
金融数据亮点突出,信贷与社融增量显著回升,居民、企业、政府三部门均衡发力,印证了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降息降准及新型政策性工具等扩内需措施成效显现。同时,存款结构优化、活化特征凸显,M1增速持续反弹。
值得注意的是,6月,居民信贷呈现“同比微增、环比大幅上扬”态势,消费与购房需求温和修复。不过,居民贷款增长因去年低基数显得平淡。此外,从上半年整体来看,居民部门贷款结构上呈现“中长期主导、短期拖累”特征,反映出消费与购房意愿仍待进一步提振。
居民信贷“中长期主导、短期拖累”
6月,我国居民部门信贷呈现恢复态势,实现同比微增、环比大幅增加,消费与购房需求温和修复。
环比来看,6月,人民币贷款环比增加1.62万亿元。其中,住户贷款环比增加5436亿元,短贷、中长期贷款较上月增幅明显,分别环比增加2829亿元、2607亿元。
从政策效果看,多项举措为信贷增长提供支撑。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6月,汽车、电影消费走强,出境游市场升温,叠加“6.18”购物节消费场景带动,居民端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推动短期消费贷、信用卡贷款阶段性增长。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也指出,上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以超1600亿元补贴撬动约6.8倍消费,叠加促进增收、服务消费提质等专项行动,有效带动消费信贷回暖。
房地产领域,“保交楼”政策持续推进,1-6月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3.1%,叠加房价处于相对低位,居民月供压力减轻,推动6月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环比增长17%,销售及房价跌幅明显收窄,带动中长期信贷回升。
温彬分析,6月房地产市场总体延续企稳走势,重点城市新房及二手房销售环比均实现增长,但同比仍有所下滑,不同城市、项目间交易景气度分化延续。综合考虑投放和早偿因素,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同环比改善。
但从上半年整体来看,居民部门新增信贷1.17万亿元,同比少增2900亿元,结构上呈现“中长期主导、短期拖累”特征。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92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7万亿元。6月新增居民短贷、中长贷分别为2621亿元、3353亿元,同比仅多增150亿元、151亿元(2024年6月新增居民短贷、中长贷分别为2471亿元、3202亿元)。
华西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肖金川认为,考虑到去年同期新增居民贷款规模为2016年以来低点,百亿级别的同比增长可能不算特别乐观。若进一步细分贷款类别,无论是短贷还是中长贷,经营性贷款规模占比均在65%以上,居民端超前消费或长期购房的意愿暂不算强。
随着金融支持消费政策持续落地,叠加“以旧换新”“保交楼”等措施深化实施,业内预计居民信贷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温彬预计,考虑到现阶段居民就业、收入等长周期变量仍待改善,加杠杆能力、意愿整体偏低,为维持居民短期贷款增长的持续性、稳定性,促消费政策仍需继续发力。
存款活期化
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存款累计增加17.94万亿元,6月末存款余额达320.17万亿元,同比增长8.3%,彰显金融体系的资金“蓄水池”功能,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缓冲垫”。
2024年二季度,禁止“手工补息”带来的存款脱媒影响持续发酵,当年6月,季末存款回流并未显著提速,部分资金依然倾向于停留在非银端,新增存款规模仅为2.46万亿元,低基数背景就此形成。
今年6月,新增人民币存款规模同比增加7500亿元至3.21万亿元。肖金川认为,尽管同比增幅显著,但绝对水平仍低于2021年至2023年同期。
单看6月,存款增减呈现鲜明特点。当月,居民和企业成为存款增长主力,分别新增2.47万亿元和1.78万亿元,同比多增0.33万亿元和0.78万亿元;非银同业存款则下降0.52万亿元,同比少增0.34万亿元。
环比来看,6月存款变动更为活跃。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较5月大幅增加,环比分别多增2万亿元和近2.2万亿元;非银存款则环比减少1.71万亿元,资金呈现从非银端向居民和企业存款端流动的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6月存款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与往年6月不同的是,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存款,在规模上升的同时,增量存款中的活期占比分别达到了83%、95%,往年同期多在40%-70%区间。上半年新增企业存款中定期存款仅占36%,定期化趋势得到遏制,不过居民新增存款中的定期占比仍达到86%。企业存款的活期化,可能也是其贷款短期化的结果。”肖金川指出。
同时,在存款活化影响下,M1同比连续第2个月反弹。6月末,M2同比增长8.3%,较上月末上升0.4个百分点,为去年4月以来新高。M1增速从5月的2.3%升至4.6%.
肖金川认为,这主要受企业和居民活期存款增长拉动,两者同比增量均接近1万亿元。同时,去年规范“手工补息”形成的低基数,也对M2同比增速回升起到一定作用。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指出,这一方面得益于“稳增长、促内需”政策持续发力,信贷投放保持较高水平;另一方面,上半年理财市场阶段性调整,部分理财资产回流存款账户,也对M2增长形成支撑。
下半年政策聚焦扩内需与反内卷
除了居民信贷端,6月新增企业短贷规模达1.16万亿元,刷新历史新高,同比多增4900亿元。但与企业短贷高增形成对比的是,6月新增表内票据规模为-4109亿元,同比少增3716亿元。
业内分析认为,这种“一增一减”的现象,可能是银行将原本用于信贷冲量的资金转向短贷形式投放,而企业更倾向于借入短贷而非长贷,反映出当前企业融资需求仍偏谨慎。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偏弱、外部经贸环境复杂不确定等多重挑战。财信国际经济研究院在2025年下半年宏观策略报告中指出,当前居民“多储蓄、少消费”行为模式短期难改,消费意愿提升动力偏弱。一方面,就业与收入压力加剧、外部不确定性攀升,导致居民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明显转弱。另一方面,受房价继续走低、存款利率下调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居民存量财富持续缩水,财产净收入增长乏力,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居民“多储蓄、少消费”行为模式长期化的风险。一季度,国内居民存款占 GDP(年化值)的比重仍在上升。
在此背景下,业内预计,下一阶段宏观政策将围绕“扩内需”与“反内卷”两条主线展开。
在货币政策方面,温彬指出,下半年政策将把握好实施力度和节奏。随着预期美联储重启降息,我国货币宽松空间有望打开,预计下半年可能至少还有一次降息、一次降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遵循“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原则,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等领域,进一步提升对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推动作用。
连平也认为,三季度货币政策有较大可能再度下调存款准备金,以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同时将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传导机制,通过下调政策利率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刺激国内需求。结构性工具还将加大对三农、中小微企业、科创、房地产、消费等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支持。
对于“反内卷”,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要求“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预示着下半年“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将进一步落实。
会议定调后,多部门与行业协会联动推进“反内卷”工作。温彬认为,金融手段将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央行可运用差别化信贷管理和宏观审慎政策,适度收敛对深陷“内卷”式恶性竞争、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抬升其融资成本,加速市场出清。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随着新一轮政策刺激,包括国补及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未来信用扩张有望持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