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览青 上海报道
距《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助贷新规”)正式实施还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24%+权益类服务”成为助贷行业的一大热门业务模式。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业内多个独立信源处获悉,7月11日,监管正式对31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出关于会员权益的调研通知。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消金公司自主提供权益服务情况,二是合作助贷平台提供会员权益服务情况,三是影响分析,四是存在的问题分析。
“调研涉及的问题非常细致,基本涵盖了行业目前的‘24%+权益’产品可能带来的影响及问题。”有消金机构中高层表示,已在加速研究相关政策,来应对未来监管针对会员权益可能出台的相关政策。
自查虚假宣传、质价不符、不合理收费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监管本次调研涉及两大主体,分别是消金公司自营权益服务、合作助贷平台权益服务,其中监管最为关注的问题在于虚假宣传、会员权益与信贷审批绑定、质价不符等。
具体来说,调研要求消金公司明确说明会员权益服务的内容、何时推出此类业务。同时,消金公司需要报备会员权益服务的具体收费情况。
收费情况方面,消金机构需要说明会员权益服务的收费标准、收取方式、收取政策或合同依据。值得关注的是,在细节层面,监管要求消金机构自查“是否存在‘隐形’收费或不合理的附加条件”、“是否与贷款申请、发放、提前还款、提额、贷款利率等绑定”,并说明会员权益收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记者了解到,目前消金机构自营的会员权益服务收入,是作为表外收入的一部分,计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如某消金公司2024年年报中,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具体项目下详细披露了会员服务收入5348.83万元。
在合作助贷平台端,监管要求合作助贷平台说明是否有对客户提供会员权益服务,具体业务模式和收费情况,合作助贷平台收取会员费是否存在捆绑销售、虚假宣传、质价不符等情况,消金公司贷款审批是否与合作助贷平台会员权益挂钩。
此前21财经记者曾报道,在助贷新规合规整改要求下,年化利率为36%的产品不能做,已成为各持牌金融机构共识,但通过会员权益服务来覆盖部分信用定价在24%以上的客群仍是行业选择的一大方向。
梳理来看,目前“24%+权益”类产品一般以月卡、季卡、半年卡、年卡等形式出现,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与借款流程直接相关的金融类权益,如优先审批、优先放款、提额、免息等;另一部分是电商权益或生活类权益,与信用卡、电商平台等提供的会员权益类似,涉及影视APP会员折扣、饮品券折扣、出行券折扣、话费充值折扣等。据悉,本次监管调研的消金自营权益类服务也需分非金融权益、金融类权益两大类填写。
权益费计入综合融资成本
在监管提到的相关影响与存在问题分析中,行业关注的重点在于借款人利益保护。
一方面,监管要求机构排查“在计算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时,是否将权益收费统计在内,是否超过24%?”同时,监管在合规层面要求合作助贷机构排查是否通过“24%+会员权益”的业务模式,违反“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的规定。
这主要与助贷新规有关。助贷新规第六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同时明确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
从记者此前下载各平台App梳理的信息来看,目前规模在300亿以上助贷平台的权益类服务在开通每月自动续费的情况下,一年会员费在数百元级别(月卡费用在100元以下),若将相关费用计入综合融资成本,综合年化利率超过24%,但仍未突破36%。
不过对于更为下沉的助贷平台来说,在助贷新规24%合规底线要求下,衍生出花样繁多的“24%+分期”权益产品。如多个借款人在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提到,某平台旗下产品以红酒分期捆绑贷款,借款人在前三期还款中,除了要支付本金、利息、担保费等费用,还需要分期偿还1800元红酒费用。
“用户必须掌握自主选择权,自行决定是否开通权益产品,不能在贷款流程中强行绑定开通。与此同时,平台也不能打着权益产品的幌子套利,以往高额会员费的套利模式是不可取的。”某消金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已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对外公示可选增值服务使用说明。
有消费金融官网在今年6月1日公开发布了业务定价、收费项目及服务内容公告,其中“可选的增值服务”是在客户自主选择且支付服务费用的情况下,该公司提供的符合客户需求的实质性服务。“客户可自主选择我司提供的各项增值服务,并通过合同对服务内容及收费予以确认,客户具有取消服务的权利。”该消金公司在公告中提到的具体服务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利息优惠、生活特权、购物特权、提额机会申请服务、赠送服务等,相关服务将根据用户支付的不同权益服务价格提供。
有消金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其所在机构提供权益类服务合同与收费细则已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报备,以防范当下可能存在的合规风险。另有一家消金机构高层则表示,在监管启动调研后,需要思考如果未来监管推出针对会员权益服务的严格限制举措,应当如何及时调整业务方向。
高度关注客诉退款压力
对持牌金融机构来说,权益类产品带来的客户投诉压力也不容忽视。
监管关注的借款人权益保护,包括会员费收取是否存在与贷款强制捆绑销售、默认勾选、连续包月、到期自动续费、退费难等问题,是否增加借款人的负担?有无因会员费过高导致借款人放弃贷款的情况。同时,消费金融公司或合作助贷平台收取会员费应对引发相关投诉举报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在新浪黑猫投诉平台,搜索“贷款+会员权益”相关的投诉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用户开通权益无感知,在贷款时被默认勾选出现扣费;二是强行绑定会员权益,不开通无法放款;三是会员权益退费难,默认到期自动续费引发用户不满。
多位平台、消金人士向记者表示,会员权益服务对金融机构在放款审批环节没有直接影响,这也是部分平台权益产品出现“如果用户授信、借款被拒,可以抽奖领取现金红包”等增值权益的原因。
“我们遇到要求退款的投诉,只要相关权益没有使用,基本是积极配合退款消除投诉影响。”一位消金机构人士告诉记者,在“合规第一”的原则下,消金自营的会员权益基本不存在“不开通无法放款”的情况,但到期默认自动续费等问题可能存在。“如果权益产品引发大量客诉,持牌机构得不偿失。”他表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