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绝不仅是征服星辰大海,更应该呵护人间烟火。”
作者丨杜心怡
编辑丨刘 欢
当下,AI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穿透设计行业。
工作流被重构,曾经依赖手绘与代码的环节逐渐被智能工具接管;人才标准也在改写,“会用AI”从加分项变成必备技能。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设计行业正经历着再一次根本性变革。
在杭州西溪畔的阿里园区,亿欧在D20全球设计院长峰会见到了杨光(青云)。他身上带着多重标签: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副总裁、阿里巴巴设计委员会理事长、深耕行业20年的老牌设计师、分享美食与户外见闻的博主——这些身份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从业者形象。
作为亲历中国互联网设计从0到1的第一代人,杨光见证了电商设计从PC端到移动时代的演变,如今又站在AI浪潮的前沿。
此次对话中,这位横贯互联网设计多个周期的“老兵”,将剖开AI对设计的深层影响,更直面行业共同的追问:AI时代,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师?在他看来,答案或许藏在审美修养的沉淀里,藏在与AI协同的工具理性中,藏在对世界永不褪色的好奇心内。
正如他所言:“在AI时代,设计师可能是第一个被挑战的,但一定是最后一个被取代的。”
以下是亿欧与杨光的访谈对话记录:
亿欧:您出身理工科,而设计一直是兴趣所在,是什么契机让您最终决定将设计作为职业起点?
杨光:其实设计不是我的兴趣,算是我的热爱。我父亲对我的影响比较大。自打记事起我就喜欢画画、喜欢去做一些设计类的事情,但那个时候还不叫设计,算是喜欢偏艺术类的东西。
在学校里,理工科的科目我基本上以不挂科为主,其他所有业余时间都花在学设计上。二零零几年,互联网刚刚兴起,我买了台电脑,自学了Photoshop等设计工具,做了一些网页。一来二就,我就进入到这个行业里面。
我觉得只有你感兴趣、有热爱,你才会去了解它,乃至从事这份职业。我热爱设计,最后变成了一个能够持续让我做很多年的事业,我觉得我还是挺幸运的。
亿欧:今年的D20全球设计院长峰会以“AI时代的设计师”为主题,去年峰会主题聚焦“AI时代的设计”,相当于由一个从关注设计本身到聚焦设计师群体的转变。作为行业标杆,阿里未来将有哪些战略布局和阶段性目标?
杨光:首先,阿里如大家所看到的,它最早是一家电商公司,但在这两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已经不仅局限在消费领域。
去年,我们在AI大背景下构建了一众AI能力,比如阿里云投入大量资金来构建大模型,并且我们的大模型已经在国际上排到靠前位置了,已经变成了一家AI公司。
在这样的投入下,主营电商类业务都在不断应用我们的AI技术来解决问题。无论是对内在团队的提效上,还是对外针对客户的价值创造,都带来了巨大的效果。
另外,设计是阿里在AI赛道里面的一个分支。
我作为设计师,核心的要务是利用当下,不管是阿里的还是市面上更优秀的AI技术来去解决设计问题,这是主要工作。
亿欧:您在阿里工作了20年,作为亲历中国互联网设计从0到1的第一代从业者,见证了电商设计随行业发展的诸多关键转变。其中,有哪个时刻的转变让您最为触动、影响最深?
杨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
一个是从互联网到无线互联网的阶段,我负责了手机淘宝客户端的体验设计,这是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终端发生变化对于用户体验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我对用户的认知也是革命性的,如果我们把互联网PC当做了解世界的窗口,那么手机相当于人体的一个器官,有本质区别,很多在电脑上做不了的事情可以在手机上做。
另一个就是当下,坦白讲AI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阿里设计在2016年就提出“智能设计”的概念,到现在已有近10年的时间,它完全是以超出我想象的速度在发展,而且是加速发展。
刚开始我们只是通过一些分析式智能算法做到千人千面,做到为不同的人定制banner,这样已经给业务带来巨大影响,但没想到近年来生成式AI的兴起给行业带来的影响,比最初的banner定制还要大得多。
亿欧:当前设计教育体系与AI发展的适配性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如果说存在适配差距,您认为主要痛点集中在哪些方面?
杨光:对于现在的教育体系来讲,它还是更强调基本功,大学生在学校学的,和企业所需要的,总会有些差距。
这个问题在AI时代更是集中爆发,原点在于AI发展速度太快了,老师也不一定教得了学生,甚至无法分辨作品到底是学生制作还是AI制作,这造成了很大矛盾。
我是从企业的角度看到这个现象,每年完成招聘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入职后需要做培训,培训完才能真正进入到工作当中。
产学研,从体感上是脱钩的,这个问题以前也有,现在也存在。但随着AI时代到来,有些设计学院甚至连专业都已经取消。
所以现在大家更有动力来做这个事情,我就借此再次提出来。在AI时代我们有可能弯道超车,尽早确立AI时代的人才标准和规则,并发出我们的倡议,我在这次大会中提出了“D20宣言”,希望通过这次机会抛砖引玉,与主管部门、院校、生态企业一起,展望和探讨AI人才发展,让更多伙伴参与进来、共建人才标准,这对推动整个设计行业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亿欧:作为连接产业与教育的重要力量,D20在推动这种变革中是怎样的角色?
杨光:从“D20”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我们不带有目的性,而且没有叫“阿里巴巴D20”。我们的设计周叫“U设计周”也不叫“阿里巴巴设计周”,所以举办D20全球设计院长峰会的初衷就是希望立足行业。我们身处平台,更应该放眼整个行业,我们只是在借助阿里的影响力去做一些真正影响设计行业的事情。
亿欧:能否具体列举一些案例?
杨光:D20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堆友平台。堆友不仅是为设计师个体服务的平台,更是一个产学研的生态型平台。现在很多院校是没有国内自主支持的AI设计平台的,教学往往通过一些海外平台来进行。
我们基于此建立了一个生态,能够让师生通过平台进行教与学。我们为学生提供算法、算力和课程,同时也为老师提供教学管理系统,让老师能够在堆友上管理学生作品。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承接各种AI设计类大赛等。
通过构建这样的生态和平台,我们用AI设计的力量,为院校、企业、产业带乃至行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是我们做这件事的初衷。
当然任何一家公司做产品都需要有收入,因为需要可持续发展。我们也希望,通过持续的投入和持续的投入,形成一个比较成功的商业模式。
今天在D20现场,你也看到了阿里国际AI智能设计协作平台“堆友”2.0正式版本,涵盖设计智能体、AI增强编辑器、自主AI应用中心、资产管理中心等模块。 “最好的AI设计工具,不是技术给设计师的,是设计师用出来的。 ”
亿欧:在AI时代,很多人担心设计会陷入“算法审美”的同质化,对此您怎么看?
杨光:这个现象一定会出现的,但也只是阶段性问题。
所谓一定会出现,原因是AI需要学习,但不会是凭空学习,凭空学习到的东西人也不会觉得它是美的,所以它学的是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东西。哪怕这个东西世界上不存在,AI创造出来的,还是需要人来评估。
因此同质化的问题就会出现,但好在人类的发展是前进的,是在不断创造的,创造源于人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流行往往不是机器去引导的,有些是商业引导,有些是人文来引导。所以设计师和艺术家会不断创造出大量新东西,AI再进行学习。
亿欧:对于设计师来说,要在人机协作中保持创意独特性,您认为核心突破口在哪里?
杨光:首先我们必须要尊敬设计师的产出和想法,这个是非常关键的。
设计师做设计的时候,不仅只是使用工具把它表达出来,表达之前一定有深入的思考和洞察,并在了解用户需求后根据自己的审美创造一些新的东西,这些东西本身是需要被保护和尊重的。
很多企业作为需求方,最后往往是为这个作品买单。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而是应该为设计师思考的过程买单,作品只是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而已。现在这个结果可以通过AI实现,那老板们认为既然是用AI做的,设计师便不值钱了。实际上这是本末倒置,我反而认为要为设计师的想法和思考过程付钱,最后的结果用AI实现就可以了。
亿欧:在强调工具使用重要性的当下,哪些能力对于设计师而言是比较稀缺的?
杨光:设计师是一个“六边形战士”,应该具备洞察、审美、创意、工具、技法、沟通等各项技能。基于这个设计师能力模型,我有三个人才观点:
第一,我认为设计师必须要有系统的内在美学修养,可被表达的外在品位;第二,设计师能整合应用新技术工具,与AI共创;第三,设计师必须保持好奇心,认知世界,理解人文,才能洞察个体。
另外,结合“木桶原理”来看,有一块名为“AI”的木板已经达到了100米高,而其他木板仅有5米高。AI已经将我们的技法能力推到了极限,而其他方面的能力则成为了瓶颈。其实,这些问题不仅在现在存在,以前也同样存在。只是因为AI这块木板太高,掩盖了其他木板的短板问题,人们因此更关注AI的能力,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补齐其他短板,以便整体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亿欧:展望未来,5年乃至10年后,您希望阿里巴巴的设计生态达到怎样的状态?
杨光:谈不上5年、10年,我觉得时间很快,一两年就会有很大变化。因为发展得太快了,我已经无法预计5~10年的自己以及这个行业的发展了,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最多也就三年。
如果让我畅想阿里巴巴设计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我首先想说的是阿里巴巴设计将为中国设计行业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希望能够借D20这些机会激发行业人士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在行业里并不存在谁是谁的竞争对手,整个设计行业都是一体的,都希望工资变得更高、自身价值得到凸显。所以我们需要在行业里面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分享,才能把盘子做大,这是作为一个工作了20年的老设计师应有的胸怀。如果只是看到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那目光太过短浅。未来我还希望有人在业内去做D30、D40、D100。
就像当年的普惠体一样,我们做了全球第一个免费商用的字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一个字体是解决不了版权问题的,我们想做的就是抛砖引玉。阿里做了,别的公司也可以跟进,后来小米、OPPO也做了相关的动作。总之向全球免费开放服务是一件利好大家的事情,这是我们真正想做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