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2025年第二季度美股财报
小米集团(HKEX: 1810)今日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总收入达到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净利润为119亿元,同比增长134.2%。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经调整净利润为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详见:小米第二季度营收1160亿元 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
财报发布后,小米集团合伙人兼总裁卢伟冰,副总裁、CFO兼天星数科CEO林世伟等高管出席了随后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解读财报要点,并回答了数位分析师的提问。
以下即为本次电话会议分析师问答环节实录: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dy Meng:首先恭喜公司第二季度的收入、利润双双创下历史新高,这是非常可喜的业绩。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AIoT的。小米的AIoT板块在第二季度表现十分抢眼。能否请管理层进一步与我们分享一下,AIoT业务在国内和海外市场分别表现如何?此外,我们也看到小米的海外新零售体系正在迅速扩张中。能否请管理层为我们展望一下,未来一段时间,小米的海外新零售体系建设对AIoT业务的增长会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公司的手机业务。我们关注到,第二季度手机业务的毛利率环比有所下降。从行业的角度来说,我们看到像模组成本等等物料成本是在上升的。我想请教管理层,手机业务的毛利率在短期波动的情况下,它的长期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零部件成本上升”这一负面因素,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手机行业的集中度在不断提升,小米的高端化也在持续发力。这两个积极因素能否在未来帮助小米的手机业务实现毛利率的直接回升?是否还有其他因素会对手机的长期毛利产生影响?请管理层与我们进行分享。
卢伟冰:你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小米的IoT业务和海外新零售。
IoT业务方面。目前来看,无论是在中国市场还是海外市场,小米都有比较好的增速。中国市场方面,得益于新零售的建设,因为前期我们的IoT业务整体还是以线上为主,线下还处在比较早的阶段。在过去的一、两年,我们在中国区域大力发展线下,如果大家能去到小米门店,你会发现我们从去年开始,小米的大家电业务整体发展是非常快的。但我认为这完全不够,我们还有下一个迭代计划。
海外市场方面,我认为主要受益于渠道扩张。以前,小米的IoT业务从海外整体来讲,我们的渠道是比较窄的。在过去两、三年,我们主要的工作还是把海外的渠道打开了。因此,总的来说,我认为小米的IoT业务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目前的成长都不错。
但是,由于我们的大家电业务基本上都是在中国销售的,大家会看到中国市场的增速会高一些,因为目前大家电的增速是高于小米生态链的增速的。所以,大家会看到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增速会高于海外市场。
海外新零售方面。今年我们不再是“快速扩张”,我们称之为“规模化闭环”。去年我们完成了区域性的探索,今年我们的任务是“规模化闭环”。今年上半年,我们大概开了200来家店,全年我估计最后会落到400到500家店之间。基本上,在每个重要国家我们都开出了一家或者多家小米直营的新零售门店;在部分市场,我们已经把合作伙伴的授权门店纳入进来了。
今年在建立这种基础之后,我相信明年我们就可以发力,明年一年可能就会开1000家以上的门店。在这一切做成了之后,它会对整个IoT业务有巨大的助力。对于IoT业务来说,如果你没有自己可控的渠道,即便是要进入到不同的品类渠道中,效率也是非常低的。因此,如果能把这两点结合到一起,我认为IoT业务在海外的成长空间还是非常大的。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
你的第二个问题有关手机毛利率。
从今年的情况来说,我们发现内存价格的上涨确实比我们原来的预期要高得多,尤其是LPDDR4X,原来我们的关注度基本上都放在了LPDDR5X上。后来我们发现LPDDR4X的增速反而是最高的,原因我就不讲了。我认为这对中低端产品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再加上今年从三、四月份开始,还是二、三月份,我记不太清了,刚果金对锂电池材料出口的管制也造成了电池材料的整体上升。这两点造成了今年手机成本的上涨。另外,大家也能看到,今年每家手机公司基本上都推出了电量配置很高的产品。因此,这几个因素结合起来,我们观察到公司今年的BOM(物料清单)成本有所上涨。
在这种上涨的背景下,在第二季度我们还要把产品结构的影响考虑在内。大家可以发现,我们在第二季度发布的新品是非常少。我们在中国市场整个上半年一共才发布了六款新品。有的品牌可能已经发了十几款甚至20款新产品。所以整体来讲,二季度是我们新品发售比较少的季度。以上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大家就会看到我们的毛利率相比一季度会有一些下降,
整体来看,到今年第四季度,即我们新品集中上市的时期,我相信我们的毛利率会在第四季度有一个回拉。以上是我对今年毛利率情况的预期。
从长期来看,我还是认为,如果想要从长期去解决毛利的问题,还是要靠高端。高端立住了,中低端自然就立住了。但立住高端的前提一定是技术的投入。而在技术投入里,我认为未来最重要的就是芯片、澎湃OS和AI这三项技术。这也是我们的基本逻辑。
林世伟:我补充一点。第二季度毕竟是空调的旺季,大家可以看到在第二季度,小米空调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了500万台,这也会从整体上带动中国区的IoT业务收入,收入增长会比较快。
高盛分析师Timothy Zhou:首先恭喜公司非常强劲的二季度业绩。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小米AIoT业务的毛利率。我们看到这部分的毛利率从同比上看有比较明显的提升,但是从环比来看似乎一些压力。想请管理层帮我们拆解一下,环比的压力分别来自哪些方面?特别是我们看到家电市场的竞争其实已经变得比较激烈,特别是在国补的高基数下,国内的消费大盘可能会有一些减速的风险。想请管理层为我们展望一下,今年下半年小米AIoT业务的毛利率趋势是怎样的?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公司的研发开支。我看到二季度公司整体的研发投入是有同比40%以上的增速,这也是过去几年以来最快的增速。我想请教一下管理层,公司同比投入增加主要投入的方向有哪些?在第二季度我们也看到,公司推出了1000万Clips版本的辅助驾驶技术。我想请教一下管理层,公司最新的投资方向和进展怎么样?另外,在车和新业务这边,对于新业务里的大模型和芯片投入,管理层是否计划在每个季度都会继续加大?
卢伟冰:关于IoT业务的毛利率,你提到二季度同比增长、环比有点下滑。我认为这主要受到中国市场“618大促”的影响。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还是受到了“618”的影响,应该没有其他太大的变量因素。家电业务方面,在国补竞争影响下,按照年初我们制定的预算目标来看,我认为没有什么太大影响。目前来看,我们基本上还是能非常圆满地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对于整个家电板块,我们的大趋势和大目标没有发生调整。
你的第二个问题问到了研发投入,包括我们要投资哪些方向去。总体来看,应该说无论是核心技术,像芯片、AI、澎湃OS,还是我们各个产品线的技术,包括手机、家电、汽车,其实我们都在全面投入。我们投入的覆盖面还是比较宽。比如大家电业务,今天我们有这么好的成长、这么好的口碑、这么好的竞争力,包括在现在的环境下,我们还能交付出比较好的毛利率、净利率,我认为这一定与我们在技术上的投入密切相关。没有这方面的投入,我们不可能交付出这样的答卷。
至于你提到的辅助驾驶,我们做的是1000万Clips的技术。目前来看,它对我们辅助驾驶的帮助,我自己认为还是蛮大的。在我的印象里,1 Clips大约是30秒左右,它把所有传感器能够感知到的数据和行驶轨迹相结合,大幅提高了辅助驾驶的精度。所以,无论是在大模型还是芯片,我们的季度投入基本上是按照原来的预算进度去走。至于说投资是否加大,我认为肯定会比前一个季度加大,基本趋势即是如此。
林世伟:我补充几点。
首先,IoT业务的毛利率。我记得上个季度我也提到,第一季度可能没有太多的促销活动,第二季度有刚才卢总提到的“618大促”。也就是说,在过去几年我们调整IoT业务毛利率的同时,大家会发现“二十八点几”其实是历史第二高。我们也连续四个季度IoT业务毛利率保持在20%以上。所以,我认为IoT业务的毛利率大家可以很明显看到是在慢慢往上走的。
第二,研发开支方面,你问题里问到了AI和芯片。我们肯定会增加投入,当然也有一些不一样,比如芯片可能还是以人员的费用为主;AI的投入可能更多是在硬件折旧。
瑞银集团分析师Zoe Xu:从EV(电车)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二季度达到了26.4%的毛利率,非常喜人。就算是在产能比较类似的情况下,公司通过产品结构的变化,也实现了环比非常快速的增速。我想请教一下管理层,如果从中长期来看,公司电车业务稳态的毛利润大概会是在怎样的水平?如果从短期看的话,对于雷总下半年“扭亏为盈”的目标,管理层现在肯定是更有信心了;但是如果考虑到下半年的不确定性,从盈利的角度来考虑,这些不确定性大概包括哪些方面?
卢伟冰:毛利率方面,确实本季度毛利率相比一季度实现了持续增长。
我认为毛利率有这种不错表现,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的平均单价,我们这个季度的平均单价应该是在25.3万、25.4万左右,如果合同含税,那大概是在28.6万、28.7万左右。要知道,28点几万的售价基本上就是原来BBA(奔驰、宝马、奥迪)的水平。所以我认为它完全受益于小米汽车高端切入战略的成功。这是第一点。
第二,无论是小米SU7还是小米YU7,它都受益于我们Modena平台的标准化,无论是小米SU7、SU7 Ultra还是小米YU7,其实它们都源于同一个平台,同一个平台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它的模块化、标准化特别好,这又为我们带来了供应链的集中化优势。因此,虽然我们整体的规模波动量不大,但是我们这一个品类、这一个平台的规模非常大,我们在这个平台上的规模经济做得还是比较好。正是因为这两点促使我们实现了非常不错的毛利率。
至于毛利率,从长期来看,我很难说它一定能维持这么好,这很难讲,它取决于我们是否能一直保持比较好的订单量。如果有比较好的订单量,我们就不需要变相做很多的促销行为。这样才能保持比较好的毛利率情况。
关于下半年的盈利。我们有一个目标:我们希望在今年下半年实现单季度或者单月的盈利,这的确是我们下半年的目标。目前我们很难讲说这个目标会在三季度还是四季度,或者是哪个月实现,但这个大目标是没有发生变化的,我们也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但是,我希望大家能明白,这只是某个季度或者某个月。累计来看,小米从2022年到2025年的上半年,在新业务上我们大约投入了300多亿,大家可以简单认为,到目前为止业务报表都是亏损的。所以,要实现累积盈利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对新业务来说,我们现在还处在“大投入期”。
瑞银集团分析师Zoe Xu:我的第二个问题有关公司的互联网业务。本季度我们是看到海外市场的增速其实是比国内的收入增速快。除了出货方面的增量以外,我想请教一下管理层,在ARPU(每用户平均单价)的构成或者说在海外互联网业务的模式上面,管理层有没有做一些新的尝试?
卢伟冰:你提到的这个数据我没有看得那么细,我没有花时间去很细致地研究。但是目前来看,我之前提到我们一直都有本地化经营,而有本地化经营就意味着我们在本地会有非常多的能力。基于这个能力,我们就可以在海外市场实现相比过去更加精细化的运营。就我个人理解,这可能是我们精细化运营带来的红利,过去我们的运营相对来说比较粗放。这是第一点。
第二,如果大家观察我们的高端化进展,其实上半年我们在海外市场的进展也非常不错。在海外市场,600美金以上的产品同比增长大约是在百分之五十几到60%左右。我相信产品结构的改善对ARPU的提升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林世伟:你可能也看到,我们海外市场的ARPU每个季度已经达到了4块钱左右,大家可以从报表上算出来。刚才卢总也说了,我们更多的本地化经营也吸引了更多跟随我们的用户群体。第一,我们会做更多的本地化经营;第二,会有更多的国际品牌或者App愿意跟我们合作。之前我们也提到,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国内的App随着我们一起出海,我们的运营能力也能让我们进入更多的当地App,或者吸引国际App与我们合作。
(持续更新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