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公司净利润暴跌74.69%,却仍坚持向股东派发超过全年利润的分红,这一幕正在疫苗行业残酷的“红海”竞争中真实上演。
8月26日,沃森生物交出一份惨淡的2025年中报:上半年营收仅11.54亿元,同比骤降19.47%;归母净利润4316.06万元,同比暴跌74.69%。更令人意外的是,公司宣布中期分红预案——每10股派0.30元,总额4798.05万元,竟占上半年净利润的111.17%。这意味着,公司不仅将上半年利润全部分光,甚至动用了往年积累。
业绩“跌跌不休”,减值与坏账双重挤压
沃森生物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2023年、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下降19.12%、31.41%,净利润降幅更是高达42.44%和66.10%。2025年上半年颓势未改。
从批签发情况看,核心产品批签发腰斩,上半年疫苗批签发量仅762.48万剂,较去年同期1384.08万剂暴跌44.91%,直接导致收入锐减。
而曾经的核心产品二价HPV疫苗已成“包袱”,仅第二季度,公司就对双价HPV疫苗相关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高达7629.51万元,成为拖累利润的关键因素。
截至6月底,公司应收账款达23.66亿元,占资产总额16.91%,更相当于上半年营收的205%。二季度计提坏账准备6154.83万元,资金链压力凸显。
面对行业寒冬,沃森生物选择了“节流”。上半年研发费用仅1.61亿元,同比大降48.53%。自2022年峰值10.53亿元后,研发投入连年萎缩(2023年9.11亿,2024年7亿)。研发人员从2023年顶峰的216人减至2024年172人。2025年上半年职工薪酬同比锐减50%,暗示人员进一步裁减。
行业集体入冬:从蓝海到红海的生死时速
沃森生物的困境是整个疫苗行业的缩影:万泰生物上半年营收8.44亿,归母净利润亏损1.44亿,由盈转亏。智飞生物上半年营收49.19亿,归母净利润巨亏5.97亿,同比暴跌126.72%。
供需逆转是行业寒冬的核心逻辑。一类疫苗“蛋糕”萎缩:新生儿数量锐减导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如乙肝、百白破)需求骤降,企业陷入存量厮杀。二类疫苗“红海”血战:企业扎堆转向自费疫苗(HPV、流感、肺炎等),供给严重过剩引发惨烈价格战。
曾经高溢价的HPV疫苗,如今成为行业内卷的典型。进口二价苗从1800元/三针,到国产二价苗价格战下探至27.5元/支(沃森生物),跌幅超90%。万泰国产九价苗(499元/支)刚上市,就遭遇默沙东“买一送一”狙击,市场开拓艰难。除已上市的6款产品外,科兴、瑞科等多家企业HPV疫苗已进入III期临床,未来两年产能将进一步爆发。
在行业增长逻辑彻底逆转的背景下,沃森生物反常分红或是为维持市场信心,但难以掩盖其造血能力衰竭的现实。疫苗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然终结。 从新冠时期的暴利神话,到如今头部企业集体亏损、产品价格崩盘,这场因人口结构剧变与供给过剩引发的寒冬,远未见底。当“活下去”成为首要目标,断臂求生与战略转型,将是所有玩家不得不面对的残酷课题。
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