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A股电子烟板块涨势显著,成分股长盈精密(300115.SZ)、海顺新材(300501.SZ)、集友股份(603429.SH)、盈趣科技(002925.SZ)、国光电器(002045.SZ)实现涨停。
消息面上,近期,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境内免税市场烟草制品管理办法》,其中提出,加热卷烟及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不得在境内免税市场销售。电子烟行业的监管政策逐步完善,长期来看,不合规产品将逐步出清,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集中。此外,部分电子烟企业的业绩表现良好或有积极的业绩预期。
例如盈趣科技电子烟产能提升、家用雕刻机订单回暖,带动2025年业绩稳定增长,这对电子烟板块的上涨起到了推动作用。
新政解决哪些痛点?
一直以来,我国电子烟免税市场长期存在的经营行为不规范、境外烟草制品来源不明、物流追溯信息缺失、出口回流、走私及非法邮寄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给合法企业带来不公平竞争,也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此次国家烟草专卖局出台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加热卷烟及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在境内免税市场销售,正是为了有效整治这些乱象。
通过全流程追溯管理(如二维码印贴、交易管理平台数据回传)、产品目录准入制(仅列入目录的产品可销售)及计划价格管控,实现从生产到零售的全链条透明化监管。例如,2026年7月起强制实施二维码追溯,确保每件免税烟草制品的来源、流向可查,堵住走私回流漏洞。
中国烟草税占财政收入比重近7%,是重要财政支柱,规范免税市场可防止税收流失。通过国营贸易统一管理(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主导进出口)、年度计划制(下达销售/购进计划)及价格监管(禁止串通、哄抬、欺诈等行为),能够确保免税烟草制品的税收贡献不被削弱。
此外,通过许可证审批权集中(国家层面审批生产/批发许可)、技术标准统一(如电子烟需含烟碱、封闭式结构、防儿童启动功能),推动企业提升自主知识产权与品牌意识,从“野蛮生长”转向“认证生存”。数据显示,2024年,有33家电子烟企业因无法提供合规证明被暂停出口资质。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缔约国,中国需履行控烟责任。管理办法通过限制销售渠道(如禁止加热卷烟、电子烟在免税店销售)、禁止诱导性营销(如过度包装、非烟草风味)及年龄核验(如零售端强制身份证识别),减少非吸烟者、青少年接触烟草制品的风险。
“双刃剑”效应凸显
对于电子烟产业内的企业而言,新政是一把“双刃剑”,对A股相关上市公司产生显著影响。
对于电子烟产业链企业,东峰集团布局雾化与加热不燃烧(HNB)双方向,控股子公司太湖广誉已取得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并推进海外生产及销售。政策限制免税渠道将压缩其国内免税市场份额,需加速海外布局(如东南亚、中东)对冲风险。
集友股份与安徽中烟合作研发电子烟烟液、加热器等,控股孙公司太湖广誉涉及新型烟草研发。其免税渠道销售受限后,可能转向国内有税市场或海外出口,但需应对合规成本(如产品目录申报、二维码追溯)增加。
顺灏股份通过子公司上海绿馨开展电子烟业务,承接中烟系加热雾化器样品制造及海外市场推广。政策将直接影响其免税渠道收入,需强化海外客户合作(如欧美、东南亚)以维持增长。
对于加热卷烟相关企业,陕西金叶子公司玉阳化纤生产加热不燃烧卷烟用聚丙烯丝束及滤嘴棒,拥有“降温材料PLA滤棒”核心专利。政策限制加热卷烟免税销售后,其滤嘴棒业务可能转向国内有税市场或出口。
科森科技涉及加热不燃烧电子烟金属结构件生产,客户包括知名电子烟品牌。免税渠道受限将影响其配套产品需求,可拓展消费电子领域压铸件业务以分散风险。
免税渠道占比较高的企业将面临收入下滑压力,需加速布局国内有税市场(如便利店、电商平台)或海外免税店(如中国香港、新加坡)。例如,赢合科技(维权)(300457)子公司斯科尔在欧洲、美洲的电子烟业务可能受益于海外渠道拓展。
政策可能加速行业整合,合规龙头企业,如思摩尔国际、劲嘉股份(维权)可凭借技术、资质优势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部分中小型企业因合规成本高企或面临淘汰风险。同时,中烟体系企业,如陕西金叶则可能因政策倾斜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