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群
9月22日,广发银行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简称“银登中心”)发布《关于璟粹2025年第十二期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公告》,拟将总金额为230,735.35万元(约23.07亿元)的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给广东粤财信托有限公司。本期资产涉及90,198户债务人,主要分布于郑州、广州、深圳、杭州等经济活跃地区,行业覆盖房地产、批发零售、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贷款五级分类均为“损失类”,反映出银行在个人信用卡贷款领域的资产质量压力仍在持续。
广发银行今年已累计推出的十二批次不良资产包原始总规模已达319.0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前十一期资产已完成交易,第十二期尚处于公告阶段。这批规模庞大的资产转让,不仅折射出广发银行在宏观经济承压背景下主动化解信用风险的决心,也反映出金融机构通过银登中心平台加快不良资产流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普遍趋势。然而,前十一期累计近296亿元的资产以不到一折的价格成交,凸显了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严峻现实。
实际回收率不到一折
根据广发银行在银登中心发布的十二期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公告内容不完全统计,十二期不良资产的原始金额合计为3,190,464.71万元(约319.05亿元)。其中,前十一期已成交资产的原始金额为2,959,729.36万元(约295.97亿元),第十二期公告金额为230,735.35万元(约23.07亿元)。
前十一期不良资产的实际转让金额合计为185,900.00万元(约18.59亿元)。据此计算,前十一期不良资产的平均回收率(实际转让金额/原始金额)仅为6.3%,即相当于以 约0.63折 的“骨折价”完成转让。其中,第六期(实际转让金额1.25亿元,原始金额29.42亿元,回收率约4.25%),第九期(回收率约8.07%)。这种低回收率直接反映了市场对这类个人信用卡不良资产的估值预期。
区域与行业分布集中
从已披露的十一期资产来看,资产均为“个人信用卡贷款”,五级分类以“损失类”为主,部分批次包含“次级类”和“可疑类”。借款人户数累计超过136万户,单批户数在8万至16万之间,显示出不良资产笔数多、单笔金额小、催收成本高的典型特点。
地域分布上,广州、郑州、深圳、杭州、北京、济南等城市反复出现,成为不良资产的高发区域。行业层面则高度集中在“房地产/租赁/商务服务”“批发和零售”“其他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人员”等领域,反映出这些行业在经济调整期面临的经营压力及从业人群还款能力的普遍下滑。
转让节奏密集
广发银行在2025年保持了几乎每月推出一期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的密集节奏。受让方均为广东粤财信托有限公司,这种“银行——信托”合作模式已成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出表的标准化通道之一。通过设立财产权信托并转让收益权,银行可实现不良资产的真实出售和会计出表,信托公司则扮演特殊目的载体的角色,为后续可能的结构化分级或转售给其他资产管理机构提供平台。
广发银行年内十二期、总计超319亿元的不良资产转让,是其主动进行风险出清的必要举措,也是观察当前银行业信用风险走势的一个重要窗口。在部分行业复苏乏力、个人就业和收入稳定性承压的宏观背景下,个人信贷资产质量的管控已成为银行普遍面临的严峻考验。
广发银行如此密集地通过银登中心转让信用卡不良资产,背后折射出的是消费金融高速增长后的“后遗症”。近年来,银行大力拓展信用卡、消费贷业务,但在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杠杆率高企的背景下,部分客群还款能力下降,导致信用卡不良率承压。通过收益权转让,银行可在不直接核销的前提下实现风险出表,优化资本充足率与不良率指标,提升财务报表的健康度。
然而,这种“出表式”处置是否真正化解了风险,值得深思。一方面,它确实释放了信贷空间,增强了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但另一方面,若前端风控未能同步强化,仅靠后端批量转让来“优化”报表,可能掩盖真实的资产质量问题,形成“边清边冒”的不良贷款恶性循环。此外,信托公司等受让方能否有效管理如此庞大的分散型不良资产,也存在操作与回收效率的挑战。
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银行在追求规模扩张时,是否真正建立了与之匹配的风险定价与客户识别能力?当“金融科技”被广泛用于获客与营销时,其在风控端的应用是否同样深入?广发银行的这一系列操作,应被视为行业转型的信号,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从“粗放增长”迈向“精细管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