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深交所发行上市审核信息公开网站披露,东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南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IPO审核状态均从“已受理”变更为“中止”,原因系两家银行IPO申请文件中记录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补充提交相关财务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东莞银行与南海农商行IPO审核在2025年内第二次进入“中止”状态。回溯历史披露信息,两家银行多次因财务资料有效期问题陷入“中止—更新提交—再中止”的循环:从时间线来看,东莞银行在2024年3月、9月,2025年3月、9月均因财务资料过期需补充提交,后续也多次完成资料更新;南海农商行的状态变化规律与东莞银行高度一致,同样在2024年3月、9月及2025年3月、9月因财务资料有效期问题经历“中止”,并在之后完成相关财务资料的更新提交。
目前广东省内仅剩这两家银行仍在IPO排队序列,此前顺德农商行已于2025年7月撤回上市申请。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目前仅剩的两家排队上市银行,它们的资本补充需求都极为强烈,同时经营业绩表现也逐渐显露出风险。
东莞银行此次拟发行不超过7.8亿股A股,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其背后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长期低于行业均值的压力。截至2024年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31%,虽较2022年触底的8.56%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城商行行业平均水平,且仅比非系统重要性银行7.5%的监管底线高出1.81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10.03%、资本充足率13.93%虽符合监管要求,但前者回升主要依赖永续债等债务型资本工具发行,导致资本结构中“债务型资本”占比偏高,长期偿债压力显著。近三年,东莞银行通过定向增发、发行二级资本债等方式累计募资超80亿元,却因债务融资推高利息支出——2024年应付债券利息支出同比增长20.6%至26.8亿元,占全年利息支出的20.7%,相比之下,上市通过股权融资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成为其打破债务补血恶性循环的关键路径。
南海农商行此次拟发行不超过13.2亿股新股,募资用途同样为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而股权结构分散与资产质量波动是其上市进程中的主要挑战。该行无控股股东,第一大股东南海承业持股比例仅6.03%,截至2024年末,2.4亿股股份被质押(占发行前总股本6.1%),1.2亿股被司法冻结(占3.2%),且近年股权变动频繁,2021年末至今累计发生超1900笔股份转让,司法拍卖逐步成为股权变动主渠道,股东结构稳定性曾多次引发监管问询。资产质量方面,2024年该行整体不良贷款率虽从1.49%微降至1.43%,但个人贷款风险显著上升,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从1.83%翻倍至3.25%,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从0.79%升至1.43%,推高拨备计提压力;核心盈利指标也持续收缩,净息差从2023年的1.72%降至1.43%,低于同期城商行平均水平,盈利空间不断收窄。
业绩承压是两家银行共同面临的难题。2024年,东莞银行迎来2020年以来首次“营收净利双降”,营业收入从2023年的105.9亿元降至102亿元,降幅3.4%,归母净利润从40.7亿元缩水至37.4亿元,降幅8.1%,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再降8.02%,净利润下降1.4%,净息差收窄至1.11%。
南海农商行2024年营业收入从68.6亿元降至64.3亿元,连续两年下降,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4.2%,且非息收入中投资净收益占营收比例达44.1%,远超A股上市城农商行24.1%的均值,过度依赖债券市场行情导致盈利稳定性不足。值得注意的是,东莞银行2024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虽同比激增522.5%,但2025年上半年已转为亏损3.5亿元,两家银行非息收入的高波动性,进一步加剧了业绩不确定性。
从IPO历程来看,两家银行均历经波折。东莞银行的上市筹备始于2008年,期间经历2014年IPO申请被终止审查、多次中止与恢复,至今已持续17年;南海农商行自2019年5月首次提交IPO申请以来,也因财务资料过期、股权问题等多次暂停审核,至今已逾6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