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发展林下经济,壮大林草产业”。
从去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到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进行部署,林下经济成为国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切入点。
林下经济是指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以开展复合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友好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
林业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发展林下经济,是推动“两山”转化、实现乡村振兴、提振消费的重要举措。
国家林草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林下经济规模化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探索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4种模式。林下经济从业人数达3400万人,拥有各类经营主体95万个,年产值1万多亿元。全国发展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2000万亩以上的省份有14个、产值500亿元以上的省份有9个。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就要以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将成为未来食物供给多元化非常重要的手段。”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各类森林食物年产量2亿多吨,人均140公斤,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极大丰富了百姓餐桌,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林下经济是森林食物的主力军,在森林食物供给方面的作用正快速增强。
10月28日,广西国有七坡林场“林+林(药)”种植现场。摄影/章轲
拿广西壮族自治区来说,在10月27日举行的“走进绿水青山”记者行活动启动仪式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李巧玉介绍,广西林下空间充裕、资源丰富、生态良好,非常适合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经济产值、面积分别由“十二五”末的714亿元、5293万亩到“十三五”末增长至1235亿元、6820万亩。“十四五”以来,产值年均增速6%。
数据显示,目前,广西林下种植产值超410亿元(约占总产值的30.1%),连片200亩以上的基地(项目)807个,品牌91个;林下养殖产值超520亿元(约占37.9%),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基地(项目)195个,品牌101个;林下采集加工产值超220亿元(约占16.5%)。
像广西七坡林场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已形成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七彩七坡林下经济产业示范区、台湾花卉产业园、永红沃柑、七坡油茶等一批特色林下经济产业。“十四五”期间,林场林下经济产值完成近3亿元产值,已成为七坡林场特色产业。
10月27日,南宁树木园鹿呦山梅花鹿产业项目现场。摄影/章轲
李巧玉介绍,广西林下种植主要发展金花茶、五指毛桃、厚朴、黄花倒水莲、牛大力、广豆根、鸦胆子、砂仁、灵芝等道地中药材;林下养殖类主要发展鸡、猪、牛、羊及蜜蜂等;林下采集加工主要发展八角、肉桂、岗松、松脂等;森林景观利用主要发展森林康养、森林人家和农家乐等。发展结构趋于合理,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截至2024年底,广西全区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7077万亩,产值1388亿元,居全国第3位;林下经济发展惠及林农超1200万人、促进林农年人均增收超4000元。
上述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我国林下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良性经济循环,发展面临服务能力不足与监管不到位的困扰,实施主体缺乏对产业链系统认知和协同能力,林地使用政策限制多,林下种植技术体系薄弱。
2021年,国家林草局印发《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按7个行政大区从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适宜发展品种提供发展指南。
专家介绍,目前,多地发展林下经济思路为“找地—找品种和技术—找合作方”,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地方通过区域性规划,从政策、资金等各层面予以支持。如福建省布局南平黄精、武平紫灵芝、长汀茯苓、连城铁皮石斛等林下特色中药材品种。这类区域化布局具有良好的落地性和操作性,但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避免造成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
除此之外,针对山区经营主体分散、缺乏有效抵押、风险评估难度大等困难,需要加强政银联动并通过市场化手段,破解林下经济融资难题。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