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10月30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2025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暨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专场发布会,介绍今年以来上海金融运行情况以及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苏赟、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金莲明、申万宏源证券公司总经理张剑、交银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裁高军、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陆雯出席发布会。
2025年前三季度上海金融运行情况
2025年前三季度,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认真贯彻落实总行部署与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高质量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引导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各项政策推动下,全市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信贷总量合理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各项贷款平稳增长
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9月末,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12.89万亿元,同比增长7.1%,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分部门看,住户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4%,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长9.2%。非金融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1%,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5.2%。境外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9%。从资金投向看,贷款行业结构持续优化,科技、普惠等领域贷款增长较快。9月末,信息技术业、科研服务业、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9.1%、21%和16%。从融资成本看,9月份,全市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72%,较上年同期下降43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较上年同期下降42个基点。
各项存款加速增长
存款活性明显增强
9月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23.84万亿元,同比增长8.4%,较上季末高0.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1个百分点。分部门看,住户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0.3%。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6.3%。其中,住户和非金融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均明显回升,较上季末分别上升3.1个和5.5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增速均有所回落,较上季末分别下降4.1个和7.2个百分点。非银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2.1%。
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
直接融资占比上升
前9个月,上海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467亿元,同比多增1482亿元,较好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从融资结构看,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5340亿元,占社融增量的51%。直接融资增加2835亿元,占社融增量的27.1%,同比上升11.9个百分点。其中,各类主体债券净融资2582亿元,同比多增1360亿元;非金融企业股票净融资253亿元,同比多增113亿元。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净融资增加1582亿元,同比多增1779亿元。
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
取得明显成效
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按照人民银行总行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谋划,完善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框架和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撬动作用,指导金融机构将金融“五篇大文章”各项工作落实落细,有力促进金融资源加速向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配置,有效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截至今年8月末,上海“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7%,比各项贷款增速高6.6个百分点,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达37.5%。
下阶段,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按照总行统一部署,继续落实好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促进上海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
答记者问
据我了解,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中,有很多创新举措和特色做法,能否做具体介绍?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需要系统谋划、稳步推进。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上海实际,围绕制度建设、机制优化、政策激励、产融结合等方面,综合施策、全面推进,形成一些特色做法和重点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制度引领,初步牵头建成“1+N”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体系。“1”是指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牵头上海市12个部门印发《做好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行动方案》,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重点难点任务,提出30条针对性举措。“N”是指近年来在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各个子领域,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细化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案,着力破解各领域融资难点堵点问题。
第二,加强统筹谋划,扎实建立健全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机制。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牵头上海市16个部门成立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专班,加强任务落实、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围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和上海行动方案要求,牵头开展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任务分解和工作调度,印发《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重点项目清单及任务分工》,包含92项工作任务共275项具体工作项目,以目标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四张清单”的方式推进落实。前不久,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推进会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部署动员纵深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会上发布了多项具有上海特色的金融“五篇大文章”产品和服务成果。
第三,用好用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撬动金融资源向“五篇大文章”领域加快配置。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服务消费和养老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以及“沪科专贷”“沪科专贴”、跨境贸易再融资等上海“先行先试”创新工具的激励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乡村振兴、民营小微、银发经济、提振消费、稳定外贸等重点领域的支持。截至今年9月末,辖内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余额较去年末翻了近三番,碳减排贷款累计发放额突破370亿元。今年1-9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502亿元,累计发放再贴现814亿元;累计发放“沪科专贷”134亿元,惠及科创企业2290户;累计发放“沪科专贴”155亿元,惠及科创企业1987户。
第四,深化产融结合,组织金融机构与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经营主体批量开展融资对接。近期已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向在沪金融机构推送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无贷户1万余家、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460余个、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5000余家、稳岗扩岗重点企业3000余家、餐饮业和住宿业主要企业3700余家、“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560余家、社区长者食堂和养老服务机构3000余家等。引导金融机构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供需对接,优化审贷流程,全力满足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融资需求。
下阶段,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顺应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阶段特征和结构特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上海市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向纵深发展,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实现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谢谢!
国有大型银行是支持实体经济的主力军。请问在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中,农行上海市分行是如何践行国有大行担当的?
感谢你的提问!农行上海市分行紧跟国家战略部署,按照农总行统一部署,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指导下,以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为重点,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牵引,充分融入和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建设,各项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是加强战略规划,构建“1+6+1”全面发展规划体系。“1”即制定出台《上海分行关于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高质量服务“五个中心”建设 高水平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6”即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和网点规划建设,细化了六项“三年行动方案”;另一个“1”即制定《上海分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方案》,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力争在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中走在前列。坚持“系统一流、当地主流”的发展定位,锚定“双前列”目标,即在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做好“五篇大文章”方面走在金融机构最前列。结合上海区域特色,明确发展目标、任务、方法和举措,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与各方力量同频共振,高质量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截至9月末,我行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43%;实现绿色信贷增速23.8%,余额和增量均排名靠前;实现普惠贷款增速26.22%,保持同业较高水平。此外,我行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规模、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及有贷客户数、知识产权贷款专利商标质押登记金额均为同业领先水平。
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机构适配度。我行在农行系统内创设首家科技金融事业部,新设绿色金融中心、养老金融中心、数字金融中心,与原有的普惠金融事业部一并,构建“两部三中心”的全新组织架构。在服务科技金融方面,按照经营自主、体系健全、机制灵活、资源专配、授权充分的原则,建立“事业部-创新实验室-科技专营支行”专属服务体系,推动科技金融服务更快、更深、更准触达企业。
四是加强改革创新,优化金融“五篇大文章”产品和服务体系。在服务科技金融方面,全面启动“123+”科技企业专项服务行动,以开展科技企业大走访活动为主线,以畅通集成化服务、投融资服务两大绿色通道为保障,以整合合作链、产品链、服务链三大链条为支撑,共同促进上海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化发展。成立“西岸联合科技金融实验室”并入驻“模速空间”;创新出台专属服务方案“模速贷”及“农科贷”“创药贷”“研发贷”等专属信贷产品,联合市科委发布“积分+”综合服务方案,提供投融资支持额度1000亿元。在服务绿色金融方面,我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支行连续两年获评示范区绿色银行分支机构,下设分行绿色金融实验室。我行还先后落地上海市首单碳指数估值型碳排放权质押贷款、首单碳足迹挂钩供应链贷款、首单石油加工业转型金融贷款、首单智算中心绿色评价挂钩贷款等。
下阶段,农行上海市分行将继续发挥好国有大型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以改革的精神提升高质量发展服务能力和自身发展水平,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指导下,进一步做实做细金融“五篇大文章”,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贡献力量。谢谢!
申万宏源在推动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针对科技金融早期项目覆盖不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问题,有何应对措施?
感谢你的提问!申万宏源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将自身发展融入金融强国建设大局,聚焦主责主业推动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形成了多维度的实践成果。
在业务规模与战略对接上,2024年,我们实现股债承销规模超9300亿元,股债投资余额约5000亿元,通过资金端与资产端的高效联动,为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领域提供稳定资金支持。针对科技金融核心需求,我们重点服务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已持续督导1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时创新推出“新质生产 百场万企”活动,以金融衍生品服务模式,助力硬科技企业破解融资难题,目前已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储备了一批优质前沿项目。
在服务模式创新上,我们构建了多维度赋能体系。投研层面,首创“申万宏源价值管理钻石模型”,从价值创造、传递、运用、优化、成效五个维度,为上市公司提供战略咨询、股权激励设计、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全链条服务,助力企业提升价值。机构业务层面,依托研究所“投研、产研、政研”优势,搭建涵盖销售、做市、衍生品等业务的一站式服务链条,深化与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机构合作,引导资金向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推动创新链与资金链精准对接。国际业务层面,2024年累计完成跨境衍生品业务规模约150亿港元,港股IPO承销数量、离岸债承销数量分别位列中资券商第6位和第5位,通过跨境业务协同帮助企业应对价格波动风险,同时加快境外机构“引进来”与境内企业“走出去”步伐,以创新驱动业务转型,以协同强化服务能力,在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中持续发力。
面对行业在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的共性挑战,我们将从以下方面突破。一是针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领域早期项目覆盖不足问题,强化投研、投资、投行服务能力,提升对前沿技术路线、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前瞻性判断,扩大硬科技早期项目储备,同时争取政策支持,参与信用增进基金设立,优化风险准备金计提机制,降低早期投资风险。二是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难题,联合征信机构、大数据服务机构搭建中小企业评估体系,从经营管理、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等维度动态刻画企业信用画像,创新风险定价与增信机制,降低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成本,打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服务链条。三是针对证券机构管理的养老标的基金规模有限、产品类型单一问题,通过加大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丰富服务手段、发布研究报告以及开展养老投教宣导等方式,积极开展养老金融业务,推出目标日期基金、目标风险基金等创新产品,满足不同年龄段投资者的养老需求。四是推动数字金融场景拓展,以“数智化”重构业务逻辑,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于项目挖掘、风险评估、产品创设等环节,构建多元化估值模型与动态跟踪机制,提升数字化服务在区域、人群、产业维度的覆盖度。
下一步,申万宏源将继续践行央企券商担当,全方位加强谋划布局,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金融强国建设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谢谢!
交银人寿作为国内首家银行系寿险公司,是如何深耕个人养老金市场、助推养老金融发展的?
谢谢你的提问!交银人寿是国内首家银行控股寿险公司,也是交银集团旗下唯一的专业寿险子公司。自2010年成立以来,公司始终紧跟国家政策导向,聚焦母行客户需求,结合自身产品服务专业能力优势,以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作为主要发力点,连续四年制定落实行动方案,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个人养老金业务是养老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国家试点启动以来,公司及时研究政策,总结税延产品试点经验,把个养业务列为重点工作专班推进,全国首批通过个账养老系统验收,并于2023年3月正式启动公司个养业务。截至2025年9月末,相关产品存续规模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超4倍,累计为2.5万人提供节税和养老保障,实现了“行动早、成效好”的预期。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始终将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产品研发及业务推动的全过程。
产品研发方面,在深度挖掘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持续丰富产品矩阵,推出了颐养系列等10余款产品。结合“90后”“00后”年轻客群风险偏好较高、养老储备期长的特点,打磨推出保障期限可长达几十年甚至终身、产品设计类型为“保底+浮动”的分红型及万能型的产品,帮助其提早规划储备,实现轻松养老;结合“70后”“80后”中年客群风险偏好较低、养老储备期较短的特点,定制推出收益确定型、保障期较短的中期传统型产品,完美匹配其退休年龄,提高养老金替代率。这些多元化、差异化的产品设计较好地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客群的养老规划需求。
业务推动方面,针对很多客户不了解个税汇缴清算、个人养老金政策等情况,深度整合税务规划功能,特别组建了个税申报咨询师团队,打造“惠享税”服务品牌,帮助客户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在年度个税汇缴清算期和个养缴存截止期等关键时点,重点关注交通银行的代发工资和企业客户,通过网点沙龙和企业行等方式,为客户提供政策宣传解读、个税申报咨询与优化服务,帮助客户清晰量化节税收益。同时,充分利用母行个人养老金开户惠民方案,协助客户完成个人养老金开户、缴存、购买全流程,量身定制“养老+税务”综合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已服务全国近千家企业,覆盖超10万人次,协助企业员工优化个税申报金额达5000万元。
后续,交银人寿将紧密跟踪消费者需求变化,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保障产品覆盖范围与力度,以满足更多层次、更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同时,把握好政策机遇,将个人养老金保险与税优健康护理险有机融合,通过推动“双税”产品营销,提升客户节税效果以及未来养老和护理保障水平。谢谢!
上海国投公司是上海市三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之一,在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方面有哪些亮点举措?
谢谢你的提问!上海国投公司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专注“基金管理+创新孵化”,努力建设创新策源和产业孵化投资平台。2024年,上海国投公司与上海科创集团合并,在科创投资方面形成合力;公司资产总额超1600亿元,在管基金认缴总规模超25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超2000个。下面,我结合上海国投公司工作实践,向记者朋友做简要介绍。
第一,聚焦投早投小,做创新萌芽的孵化器。上海国投公司构建了“大院、大所、大企、大家、大赛”创新策源矩阵,推动科技成果从“最初一公里”向“最后一公里”高效转化。公司与近百家高校、科研院所、园区、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孵化器等交流合作,捕捉潜力项目信号源,完成上百个重点项目入库;承办“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积极参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联合举办首届“Future Tech 100 未来之星创新孵化展”,发掘优秀人才和项目。此外,新设总规模15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组建上海未来启点社区,加快构建人才挖掘与评估、人才培养、孵化赋能、社区运营四大核心功能模块,打造专注前沿科技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的“人才孵化平台”。
第二,坚守投长期,做产业升级压舱石。在投长期的方向上,上海国投公司紧紧围绕上海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聚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及未来产业,发挥耐心资本“压舱石”作用。在已投资企业中,累计超150家成功上市,其中近30家上海企业成功上市科创板。
第三,攻坚投硬科技,抢占未来制高点。上海国投公司紧紧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未来产业赛道深耕布局。未来产业领域,重点聚焦可控核聚变、科学智能、脑机接口、合成生物等前沿细分赛道,通过“技术孵化-资本赋能-生态协同”,培育更多创新企业。除了传统产业直投外,公司通过与产业龙头联合发起产业并购基金,积极探索产研结合新模式,共同培育前沿科技产业化。
第四,积极探索打造“四投”保障体系。对于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而言,如何构建有效的支持保障体系至关重要。目前,上海国投公司在尽职免责、投后赋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尽职免责方面,为充分发挥基金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在市国资委、市委金融办出台《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考核评价及尽职免责试行办法》(沪国资委金融〔2024〕226号)后,上海国投公司率先出台了集团层面的考核评价和尽职免责制度,支持基金管理人建立工作细则、职责清单,通过日常考核,尽职免责申请及审核流程形成操作闭环。投后赋能方面,成立国投赋能公司,围绕企业不同阶段和多元需求,打造“投资+金融增值服务、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产业+生态链接服务、人才+吸引保障服务、综合赋能服务”五位一体增值服务体系。
未来,上海国投公司将继续以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导向,携手各方共同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贡献力量。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