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人工智能的讨论往往聚焦在“失业”“政府监管”“保障性政策”等悲观议题,但从工业革命到近二十年数字革命,技术最终带来的都是更高的就业质量、更广的产业机会以及显著改善的生活水平。历史显示,技术替代旧工作,同时创造更多新岗位,关键在于社会能否顺利完成转型。
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爆发,1840—1900年实际工资翻倍,平均寿命提升约22%,就业总量增长80%。美国在1870—1900年间,实际GDP增至三倍,人均收入增长110%,食品住房等生活成本几乎减半。数字化浪潮至今,美国每月有约500万人离开岗位、却创造510万薪酬更优的新岗位;农业就业从81%降到1%多,制造业就业占比也大幅下降,却伴随产能与收入的提升。
社会曾因旧岗位消失而恐慌。在工业化早期,很多纺织工人因为害怕失业,组成“卢德运动”去砸机器,结果只是拖延了技术进步。类似地,美国后来为了保护本土那些效率低、成本高的旧式生产商,出台了大量限制竞争的监管政策,看似是在帮传统企业和工人,其实让社会整体生产效率下降、创新脚步变慢,消费者反而要忍受更贵、质量更差的产品。从历史回头看,这些政策只是把转型的痛苦延长了。
相比之下,美国能长期保持高生产率与高生活水平,正是因经济结构可快速调整;欧洲严格的解雇制度是阻碍未来竞争力的示例。
AI与市场机制结合,或将复制工业革命带来的“第二次经济奇迹”。基于历史经验,技术扩张应以效果为准,不应被恐惧绑架。只要让市场吸收AI、避免人为阻滞,全球都有潜力迎来更大的繁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