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的股权出售落定。
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与中国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其相应权益。
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总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据星巴克披露,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管理并运营目前遍布中国市场的8000家星巴克门店。秉持共同的发展愿景,双方将致力于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
对前述交易,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表示,26年来,星巴克在中国成功塑造了标杆性的高端品牌形象,与中国顾客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我们既认同这一品牌的持久生命力,也看到了为中国顾客带来更创新、更本土化体验的巨大机遇。”他称。
显然,高价收购背后是博裕投资看到了星巴克的中国化潜力。
“星巴克中国化运营在商业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有此前被传出竞价星巴克中国股权的相关机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这体现在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股权进展上,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星巴克具有主动权。
近期,据媒体报道称,博裕资本已成为星巴克公司寻求中国业务合作伙伴的首选。该交易可能使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超过40亿美元,若计入特许权使用费,中国业务估值可能超过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约712亿元)。
目前来看,星巴克中国最终总价值已经超过传闻,可见其在谈判处于相对强势位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了解到,对一些机构来说,能够参与星巴克竞价,本身就带有外宣意味。可见星巴克的中国市场地位。
如此态势下,倪睿安在近期的业绩会上表示,预计将在星巴克中国保留“相当一部分股份”,并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增长潜力充满信心。在更早的市场传言中,星巴克被指有意在中国业务中保留高达49%的股份。
强势星巴克背后是,中国业务业绩向好。
10月30日,星巴克发布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财年业绩报告。在截至2025年9月28日的最新财季,星巴克中国营收同比增长6%至8.3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9.13亿元),同比增长6% 。从2025全财年来看,星巴克中国收入同比增长5%至31.0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0.77亿元)。
更关键的是,星巴克中国门店经营利润率保持在两位数水平,经营利润与利润率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环比提升。
整个星巴克中国,都给人一种昂扬的想象力。
此番星巴克在华增长的核心动力是价格调整。6月10日起,星巴克三大王牌品类——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共计数十款产品将集体降价。
此外,星巴克种种促销活动不断。
当然,星巴克不会认为价格下降是在华业绩增长的唯一因素。星巴克执行副总裁、首席财务官Catherine Smith就在业绩会上提到,产品创新(尤其在其茶拿铁系列中)以及快速增长的配送业务都是增量。
还要看到,星巴克也吃到了外卖大战红利。其外卖业务“专星送”单日、单周、单月及当季销售额均创下历史新高。
近期,星巴克通过星享俱乐部与东方航空会员体系全面打通,并与小红书APP达成相关合作。
受前述种种因素推动,在最新财季,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同店交易量同比增长9%,但客单价同比下滑7%。
星巴克中国还披露,截至2025财年末,在全国1091个县级城市开出了8011家门店。新店保持了高效的盈利水平,两年内的新开门店持续贡献高于均值的同店销售。
而星巴克种种变化的本质是,向中国团队放权,让运营更本土化。
曾经星巴克中国的种种联名都需要层层审批,走出放权这一步,对于一家具有深厚文化的企业是相对波折的。
而种种变化股权变化原因是,某种程度上,星巴克中国正在丧失市场主动权。
比如,在外卖补贴推动下,瑞幸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7.1%至123.6亿元,远远甩开了星巴克。同期,瑞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3.6%至12.5亿元。
截至二季度末,瑞幸咖啡门店总数达到26206家,环比增长8.8%,其中包括16968家自营门店和 9238 家加盟门店。从门店规模上,也与星巴克拉开差距。
甚至,在规模扩张下,瑞幸同店销售还在增长。二季度,瑞幸直营门店同店销售增长达到13.4%,其中杯量增长是主要驱动因素。
事实上,国内咖啡品牌狂奔,已经成为趋势。
截至9月末,库迪咖啡门店数量超过15000家,且该公司已经实现盈利。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今年二季度,幸运咖新签门店同比增长164%。7月以来,加盟咨询量环比增长超过300%,且来自一线城市的加盟咨询电话激增。截至10月上旬,幸运咖“椰椰拿铁”今年销售额已突破3亿元,销量超3000万杯。
曾经,在中国市场所向披靡的星巴克,正在相对失去自己以往的主流定位。
由此,星巴克必须变了,找个更懂中国市场的合作方或是突破点。
但要看到,星巴克之所以是星巴克,是因为其文化塑造下的整体运营体系。星巴克的店员更关心顾客,上级巡视更愿意为一线考虑,这是一种相对包容的文化氛围。体现在服务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收到过星巴克店员的慰问纸条。
而前述系统,是一项费钱工程,“再中国化”的进程中,星巴克还能保留自己的文化吗?
博裕投资对星巴克的品牌认同或许打消了一些疑虑,可种种平衡是不容易的。
至少,星巴克踏出了再中国化的第一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